当前位置:伊顿国际幼儿园 > 清明将至|绕不开的死亡教育,生命尽头切莫让爱如此纠结

清明将至|绕不开的死亡教育,生命尽头切莫让爱如此纠结

文章来源:伊顿国际幼儿园 2023-04-03 19:14:48

导读:“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?”“人为什么会死?”“人死了就会上天吗?”“死了就是永远睡着吗?”又是一年清明时,我们总会听到不少稚嫩的童声询问关于死亡的问题,那我们该如何解答这个神秘而又略带惆怅的问题呢?中国人往往谈“死”色变,仿佛只要我们不说,死亡就不曾发生,也不会到来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一句话:「

“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?”

“人为什么会死?”

“人死了就会上天吗?”

“死了就是永远睡着吗?”

又是一年清明时,我们总会听到不少稚嫩的童声询问关于死亡的问题,那我们该如何解答这个神秘而又略带惆怅的问题呢?

中国人往往谈“死”色变,仿佛只要我们不说,死亡就不曾发生,也不会到来。

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一句话:「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,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。」

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在一次演讲中说,死亡教育并不完全是悲观、失望、绝境的,可以让那些痛心疾首的生死两厢憾转为生死两厢安;死亡教育的真谛是爱的教育,珍惜身边的人,爱自己所爱。

只有把“死”这个环节谈透了,“生”的空间才会更有意义。

死亡教育其实是多元的,不是单纯跟孩子讨论死,这里包含了爱,包含了生命,包含了成长,包含了珍惜,包含了更好的活着!

要想让孩子理解死亡,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。

从心理学研究来看,孩子对死亡的认知一般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:

0~3岁:无法分辨“死亡”和“分离”的差别,有强烈的“分离焦虑”。

在此阶段,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。

所以,针对3岁以下的孩子,不必刻意告诉他们死亡的意义,以免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或其他的负面影响。

3~6岁:学龄前孩子理解的“死亡”就是躺下不动、不呼吸,他们会玩“过家家”装死,但不能辨认“生”与“死”是无法共存的。

很多孩子受动画片或故事书的影响,常认为生命会像动画片里的人物一样可以复活。认为死亡就像是睡着或旅行,有时会害怕睡觉、害怕爸爸妈妈出远门。

那我们应该如何自然的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?

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,才能起到让孩子正视死亡,珍惜生命的作用。

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

三岁以后孩子很容易提出关于生老病死的问题。当孩子问起时,可以告诉他,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。

这时候,家长可以安慰他:“妈妈会老,但要很久很久以后——等你上完幼儿园,小学,中学,大学,等到你上班,结婚,有自己的孩子,等你老了的时候……”

孩子可能一时听不明白,但他能理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所以他也就不会再为此担心了。

提前做好知识储备

给孩子进行知识储备的最好办法,就是借助于绘本或故事认识死亡。

每个人早晚都要面对死亡,不管愿意与否,我们都会面临亲人的离世,宠物的死亡或心爱植物的凋零。

与其让孩子突如其来地承受死亡带来的恐慌,不如润物细无声地加以引导,能够认识死亡,直面死亡,才能摆脱死亡带来的虚无和挫败感,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。

提供足够的安全感

孩子对死亡的认知也是阶段性的,匈牙利心理学家玛丽亚·纳吉发现,3-5岁的宝宝认为生命在某些方面是永恒的,死亡的状态就像是睡着了。

所以,孩子不需要立刻去理解死亡,而是要去把对死亡的恐惧降到最低,这一点就需要家长来提供足够的安全感。

家长最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流沟通,或者出去玩耍。我们可以告诉他:“不管发生什么,爸爸妈妈都会和你在一起,什么都不用怕。”这些都能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,从而建立起安全感。

不要装得若无其事

每一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悲伤,即使你不希望传递给孩子,也无需掩饰。

要让孩子知道,身边的人去世悲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。

不要害怕提及死亡

有的爸妈会在面对孩子提到死亡的时候顾左右而言他,甚至直接切换到别的话题,你以为孩子不会察觉么?

不要让孩子觉得死亡是一个禁忌话题,大人们可以谈论而我不行。

这种禁忌感就会强化恐怖的气氛,反倒不如开诚布公,只要注意有孩子在场时的用词和语气就好。

孩子理解死亡的认知起点,是从理解生命的消失开始的,从植物、动物的死亡,到渐渐理解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:死亡是必然的,也是普通的。

前文中我们提到了可以用绘本给孩子进行一些知识储备,以下为大家准备了几本关于死亡的绘本,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,帮助孩子认识死亡、摆脱死亡带来的恐惧。

《当鸭子遇见死神》

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,又是一出富有哲理的双人舞,沉默的死神和聒噪的鸭子在一支暗红色郁金香的陪同下翩翩起舞,它告诉我们,生死相伴,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。

绘本中诙谐的对话、简单的图片,作者把令人害怕的死神描写得生动有趣,还富有人情味,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害怕。

就像死神所说,“从你一出生,我就一直在你身边,只是你没注意到我。”

《活了100万次的猫》

这是一本读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经典作品,它既属于孩子又属于成人,出版至今畅销全球40多年经久不衰。

作者佐野洋子凭借这本书获得了日本天皇颁发的紫绶褒章,故事温馨又感人,尤其是绘本的封底,虎斑猫和白猫紧紧地依偎在一起,静静地看着远方。

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,当拥有了爱的能力以后,死亡只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。

《最亲爱的爷爷》

如果生命还剩一天,一小时,一分钟、一秒能在一起,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死亡?

作者米吉卡用小熊和爷爷的故事告诉我们,“有些事情是没办法改变的,我们能做的,是开心地度过我们在一起的时间。”

  

死亡无法改变,但爱可以化解悲伤,既然无法相守,那就让爱温暖各自余下的路。

《一片叶子落下来》

 

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生命教育绘本,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演说家和作家利奥·巴斯卡利亚博士,他一生都致力推行爱,他的书也被人喻为“爱的圣经”。

  

书中以一片叶子经历春夏秋冬的故事,来展开生命的历程,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:在于经历世间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、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,同时也给自己快乐。

叶子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,每一个季节、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,而孩子正是人生的春天。

春天过后,还有夏日秋月冬雪的美好需要孩子去感受、去领略、去见证。

既然生命终归会走到尽头,与其逃避遮掩,不如揭开它的面纱。

认识“死”,才能更好的“生”。

END
欢迎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预约校园参观及咨询招生事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