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国考生必看!超全时间节点+题型体量揭秘
从五月起,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前期筹备工作就已悄然启动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、复旦大学等众多高校,相继举办2026年度公务员招录宣讲会。这些宣讲活动,犹如一场场及时雨,为高校应届毕业生照亮了职业选择的道路,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公务员招录工作步入了全新阶段。
宣讲活动不仅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重要的职业选择方向,也标志着国家公务员招录工作进入新的阶段。
2026国考公告什么时候发布?
根据往年国家公务员招录时间线安排来看,通常在10月发布公告,在十一月底或12月初进行笔试(2023国考笔试因疫情原因由12月4日延后到了次年1月进行)
虽然每次国考都不会提前预告公告发布时间,但是从往年国考招录的的工作日程规律中,可以推断出今年公告发布时间大概率也是10月14日(周二)。
国考重要时间节点
国考从公告发布到结果公示期间每一个时间节点都非常重要,同学们要随时关注规划好时间。
以下时间是参考往年:
报名条件
国考岗位众多,招考条件也各不相同。以2025年公告为例,我们发现国考报名条件还是十分宽松的。
学历要求,大专及以上学历。
年龄要求,一般要求18周岁到35周岁之间。对于应届硕士、博士研究生(非在职人员),会放宽到40周岁以下。
其他条件,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、心理素质、身体条件。如果是应届生、基层四项目服务人员、退役士兵等,还可以报考限制性条件较多一些的岗位,竞争压力会大大降低。
考试报名流程
2026国家公务员考试节点(参考往年,具体以2026年国考公告为准)
1、网上报名
报名时间:预计2025年10月15日-24日(以公告为准)。
报名入口: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。
填报步骤:
注册账号(需手机号、身份证号)。
填写个人信息(学历、工作经历、奖惩情况等)。
选择职位(每人仅限1个职位,提交后不可修改,审核未通过可改报)。
提交审核(招录单位48小时内反馈结果)。
2、资格初审
招录单位审核报考资格,审核未通过可修改信息或改报其他职位(需在报名截止前完成)。
建议:尽早报名,避免最后2天网络拥堵或审核不通过导致无法改报。
3、报名确认及缴费
时间:预计2025年11月初(通过初审后需完成确认)。
2026国考题型题量还一无所知?
没关系,现在了解还不晚~对比2025年题量变化清晰明了!
备战国考时,很多考生对副省级、地市级、行政执法类试卷的行测、申论差异一知半解,导致备考缺乏针对性。今天就从行测、申论两大科目入手,详细拆解三类试卷的核心区别,帮你精准定位复习方向!
一、行测差异:题量、难度、考察方向各有侧重
三类试卷在行测上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题量、数量关系难度、常识判断方向上,具体如下:
1.题量:副省级比地市级/行政执法类多5道题
副省级试卷:总题量135道,是三类试卷中题量最多的;
地市级/行政执法类试卷:总题量均为130道,比副省级少5道题,少题的部分集中在数量关系板块。
2.难度:差异集中在数量关系,整体题型难度相近
三类试卷的题型(言语理解、判断推理、资料分析等)难度差异不大,核心难度区别体现在数量关系板块:
副省级:考查15道数量关系题,不仅题量多,还会涉及应用题、行程问题、概率问题、经济利润问题等计算复杂、易出错的题型,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解题;
地市级/行政执法类:仅考查10道数量关系题,且与副省级试卷存在部分重复题目,整体计算量和难度低于副省级。
3.考察方向:常识判断“各有侧重”,数量关系“难度分层”
除了题量和难度,三类试卷的考察重点也有明显区别,尤其体现在常识判断板块:
行政执法类:常识判断明显偏向法律领域,法律类题目占比常超过1/3,备考时需重点关注行政法、民法典、执法相关条例等内容;
副省级/地市级:常识判断覆盖范围更广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历史、科技、民生等多个领域,其中副省级对“政治高度”相关的知识点(如国家政策、宏观经济)考察略多,地市级更贴近基层民生话题。
数量关系的考察方向也有分层:副省级更侧重“复杂问题的数学思维”,地市级/行政执法类更侧重“基础数学应用能力”,解题时无需过度追求复杂技巧。
二、申论差异:材料难度、主题方向、考察重点差异显著
三类试卷的申论差异比行测更明显,从材料难度、主题方向到题型侧重都有区分,直接对应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:
1.副省级申论:难度最高,侧重“高层解读与综合分析”
副省级申论针对中央部委等高层岗位,对考生的“政策理解、综合分析、文字提炼”能力要求最高,核心特点如下:
材料难度:①内容离日常生活较远,多涉及国家战略、宏观政策、科技发展、文化传承等具有政治高度的话题,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材料解读能力;②材料综合性强,常融合经济、文化、民生、科技等多个领域内容,对“跨领域归纳”能力要求高;③事例型材料占比大,很少有直接可摘抄的要点,需通过分析事例提炼核心观点,“抄材料”的解题思路难以适用。
考察重点:侧重综合分析题、文章论述题(大作文),要求考生能从材料中提炼深层逻辑,结合政策理论提出观点,论证需有高度和深度。
2.地市级申论:贴近基层,聚焦“乡村发展与民生实践”
地市级申论针对市、县层级岗位,侧重考察“基层治理、民生服务、乡村发展”相关能力,特点如下:
材料主题:紧密围绕乡村振兴、脱贫攻坚、基层治理、乡村产业发展、农村文化建设等基层热点,重点呈现乡村的新变化、新产业(如乡村旅游、特色农业)、新业态(如农村电商),材料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,理解难度低于副省级。
题型与副省级一致:同样包含归纳概括、综合分析、提出对策、应用文写作、文章论述题,但答题时需结合“基层视角”,对策要更具体、贴合基层实际操作。
3.行政执法类申论:紧扣执法场景,侧重“法治与治理实践”
行政执法类申论针对执法岗位(如市场监管、税务执法、公安执法),核心考察“执法能力、法治思维、问题解决”,特点如下:
材料特点:①与实际执法工作结合紧密,常出现执法案例、纠纷处理、政策落实等情景化内容(如市场监管执法、社区法治宣传),代入感强;②材料聚焦“法治建设、社会治理、现代化执法手段”等话题,如“智慧执法”“基层法治宣传”“执法规范化”等。
考察重点:以归纳概括题、应用文写作题为核心(如撰写执法报告、倡议书、宣传稿),对“概括精准性”要求高,需准确提炼执法问题、整改措施;文章论述题也多围绕“法治”“执法为民”“基层治理”展开,需结合执法实际谈观点,避免空泛论述。
综上,三类试卷的差异本质是“岗位能力需求的差异化考察”:副省级测查“高层综合能力”,地市级测查“基层服务能力”,行政执法类测查“执法实践能力”。备考时需先明确报考岗位对应的试卷类型,再针对性调整复习重点——比如行政执法类多练法律常识和应用文,副省级多练数量关系和综合分析题,才能让复习更高效!